當前位置: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問鼎十國 第三十九章 羅幼度的小米弟們?

《問鼎十國》第三十九章 羅幼度的小米弟們?

(4, 0);

  滁州。

  趙匡義百無聊賴地在城中理著公文,繁雜的瑣事越看越是煩躁,想著自己的兄長在外四征戰,建立功勳,而自己卻只能待著後方七八糟的公文。

  這巨大的差別,讓他心底實在難,忍不住暗忖:「兄長豪勇無斷,自己不在他旁,萬一吃了敗績,那可如何是好?」

  趙匡義有些不耐煩地對屋外的士卒說道:「怎麼家安排接管滁州行政的員還未抵達?不是說辰時左右即到,都要正午了!別出現什麼意外,你去看看況,如果到了,請至府衙來。」

  他也聽說了周邊的況有些,不過與他所在的滁州無關,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下,還是很安穩的。

  趙匡義對於自己的能力,向來極其自信。  st🔑o.c🌽om是您獲取最新小說的首選

  過了約莫半個時辰,士卒才領著兩位兩個文士走進了府衙。

  趙匡義見兩人,原本煩躁焦慮的表立刻變了,和藹和親,笑意盈盈從堂上快步下來道:「兩位想必就是竇長史與趙判吧,你們來太及時了。城中事務繁雜,兄長領兵在外又離不得某,分啊。」(5,0);

  兩人也一併向趙匡義問好。

  「竇儀、趙普見過趙副都吏!」

Advertisement

  趙匡義急著上前線輔助趙匡胤分軍功,迫不及待地道:「前方戰事急,不如我們先做接如何?」

  竇儀便是羅度鄰居,右諫議大夫竇禹鈞長子。

  周軍往四方攻城略地,需要大量的文臣治理這些攻取下來的城池。

  郭榮一邊讓員推薦,一邊提拔可用的人才淮。

  竇儀便是汴京王樸提拔的淮人才之一,給安排到了滁州。

  老竇家家教甚嚴,幾個兒子都是人中龍,竇儀給任命為滁州長史,第二把手,此刻也顧不得安頓,一口應允下來。

  趙普卻在這時上前一步道:「趙副都吏,在下一路來遇到些許特殊況。濠州方向鬧了民變,我們特地繞了路,才耽擱了些許時間。」

  「今即將步秋收時節,百姓一年辛勞皆在此時。而淮南大,田地糧食是歸我大周,還是江南?是依照正常稅收繳納糧稅,還是強行全數徵收?此關鍵時候,百姓心中最是不安,一個不慎就是民變。」(5,0);

  「濠州方向即是如此,地方百姓農民相聚山澤,建立堡壁,他們以厚白紙為甲,農為兵,組了白甲軍,對抗我大周、江南,護衛自己的糧食田地。」

  「一路而來,所見所聞,滁州附近百姓安定,民無憂。可見趙都虞侯與副都吏目長遠,不只是軍功彪炳,亦能關照民生,文武並重,古之良將,莫過於此。」

Advertisement

  「不過周邊州府皆,勢必會影響滁州。應當提前做出應對之法,防範於未然。」

  趙普與竇儀不同。

  趙普懷韜略,但無才氣,故而並不出名,日子過得渾渾噩噩,直到賢德元年才為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,與楚昭輔、王仁贍為同僚。

  劉詞看出了趙普的幹略,臨終前上表向朝廷推薦趙普。

  劉詞與宰相范質好,相信老友的眼

  現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,便推舉他任滁州軍事判

  趙普深知這是一個機會,相比老邁的前長劉詞,趙匡胤可是軍中新星,若能得他看重,必能建立功勳,甚至進中樞為。(5,0);

  這一路而來,他探查民生,了解民,就是為了在趙匡胤面前好好表現,以獲得重用。

  這來到滁州,發現趙匡胤在外出征,而趙匡義也急著上前線。

  趙普便顧不得那麼多了,直接與趙匡義商議起了滁州的民政機要。

  以道理而言,竇儀為長史,他為軍事判,滁州的第二、第三把手。

  趙匡胤、趙匡義兩兄弟不在,他們有權利理任何軍政要務。

  但趙普為人功利,不願將功績分給竇儀,直接跟趙匡義討論,還拍著兩人的馬屁。

  所謂「百姓安定,民無憂」皆是吹噓之言。

Advertisement

  趙匡胤是郭榮一手提拔的大將,深知自己君上的格脾,相比那些驕兵悍將。趙匡胤自然是跟郭榮一條戰線的,人品毋庸置疑,他帶領的軍隊在大周軍中軍紀算是極好的。在滁州確實沒有劫掠百姓,欺平民的惡跡。

  可要說對百姓多關照多恤,純屬胡說八道。

(5,0);

  趙匡胤滿腦子都是建功立業,百姓死活,與他一個將軍何干?

  趙匡義意外看了趙普一眼,他心思深沉,看出了趙普有投奔他們兄弟的意思,和悅笑道:「趙判過獎,皆是為家效力,自當盡心竭力。不知趙判有何高見?」

  趙普、趙匡義立時王八看綠豆,對眼了。

  趙普心,大有指點江山之,高聲道:「百姓所思所想,不過是簡單地活下去爾。只要滿足這點,他們必不會反。只要稍作安即可。滁州當下關鍵在於士紳未能領會朝廷仁政,在下提議效仿羅都指揮使在廬州之仁政,以利益拴住滁州士紳。同時百姓亦會獲利,必不會周邊影響。」

  趙普的眼還是極其毒辣的。

  趙匡胤輕視文人,城時打了滁州名門賀家一馬鞭。

  以至於賀家玻璃心碎,不甘辱。

  趙匡義殺儆猴,滅了滿門。

  此舉多多一定不安影響,趙普如此提議,便是想以此化解城中士紳矛盾。(5,0);

  竇儀為人方正,有其父之風,並不在乎趙普的行徑,只要利在大周,便不予理會,此刻說道:「趙判此言大善,度先生國之棟樑,於廬州破偽唐弊政,令得廬州上下百姓歸心。我等當效仿此舉,穩定滁州士紳百姓之心。」

  五代十國重文輕武嚴重,有文士能屹立於風口浪尖之上。

  昔年長樂老馮道是一個,然後就是現在的羅度。

  馮道此人,後世歐修罵他「不知廉恥」,司馬更斥其為「臣之尤」,但是這個時代上到君王將相,下到黎民百姓,無論賢愚,皆對之推崇備至。

  而羅度逆浪而起,在這個武夫當權的時代,文治武勛超然於世,同樣備推崇。

  竇儀就是羅度的小迷弟。

  趙匡義看著面前一個兩個羅度的迷弟,就跟吃了蒼蠅一樣噁心。

  【如果您喜歡本小說,希小手分到臉書Facebook,作者激不盡。】

猜你喜歡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

問題反饋

反饋類型
正在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