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待了一個月,李青見調和事宜步正軌,讓王謙等屬下好好配合衙役,又和北平布政使一番長談。
布政使自從被王謙威脅后,對李青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,畢竟被錦衛盯上實在不是一件好事。
不止如此,幹活也更加賣力。
李青也知道真要上綱上線的徹查,大明員沒幾個乾淨的,以老朱貪污超五十兩上斷頭臺的標準,這廝多半逃不了。
在這個充滿人世故的時代,能堅守本心分文不取的員太了,只要活幹得漂亮,有點小瑕疵也沒必要揪著不放。
這位布政使的政績確實不錯,有能力,也無害民之舉,就是酷甩鍋有些煩人,別的也沒什麼了。
李青敲打了他一番,照例拜訪了一下燕王,和小胖做了個告別,而後返回京師。
回到金陵時,已經秋了,剛好躲過江南最酷熱的那段時間。
只休息了一日,老朱就讓他繼續去書房,幫著朱標批閱奏疏。
老朱是懂榨的!
日子再次趨於平靜,李青的生活很有規律。
上午和紅袖下下棋,聽婉靈彈彈琴,憐香按;下午去皇宮幫著朱標理一些奏疏。
晚上就忙了,有時和三共,有時藍、李、徐登門,與他們共飲,有時拉上同僚人世故。
總之,小日子過的很不錯。
徐達的背疽被李青治癒后,逐漸恢復過來,甚至走路都不佝僂了,子骨愈發健朗。
李青邀去魏國公府喝了幾次酒,看其模樣,再活個十來年也不是不可能。
李景隆徹底擺了紈絝形象,兵書從不離,待人接,舉止雍容。
加上他眉目疏秀,顧盼偉然,除了略遜李青,值這方面沒一個能打的,對外口碑非常不錯,老朱對這個外甥孫也很是喜。
不過,老朱對另一個著重培養的人,就有些意見了,藍玉的義子領著一幫狐朋狗友去酒樓大吃大喝,完事兒后非但不給錢,還把酒樓老闆打重傷,最後更是把人家酒樓砸了。
這事鬧得很大,一直憋著勁兒文集團可算是逮著了,彈劾藍玉的奏疏鋪天蓋地。
朱元璋聽說后震怒不已,將藍玉召進宮,連打帶罵,好一通訓斥。
而後勒令他出資幫人家修繕酒樓,並賠償酒樓老闆醫藥費、誤工費等。
至於藍玉的那位義子,直接把拉到菜市口剁了。
藍玉心憤懣不已,晚上找李青喝酒抱怨。
「皇上也太不講面了!」藍玉悶了碗酒,「我那義子為大明立了那麼多功勞,只是打傷了人,又沒殺人,酒樓損壞我賠就是了,犯不著殺了他啊!」
李青苦笑搖頭,「這次不殺他,下次他就敢殺人,你的其他義子也會更加猖狂。」
頓了頓,「藍玉,我有句忠告你要不要聽?」
「你說吧!」藍玉悶聲道。
「不要再收義子了,如果可以,把現在的義子也給遣散了吧,如若不然,終有一天你會栽在他們上。」
「那怎麼行?他們跟著我出生死,我藍玉是那樣的人嗎?」藍玉一瞪眼,「上次捕魚兒海大戰你也知道,若不是我的義子們拚死抵擋,又豈會全勝而歸?」
李青無言以對,上次的確如此。
藍玉猶自憤懣,「武將收義子,文臣收門生,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兒,大家都在做,皇上為什麼非要點我這個功臣呢?」
說到這兒,他更氣了,「瞧瞧那個草包李景隆,除了一張巧,和一副好皮囊外,他有啥本事,可皇上卻對他讚不絕口,而我呢?
你說句公道話,我的功績,是他李景隆能比的嗎?」
藍玉很鬱悶,他也確實有理由鬱悶,那一戰功績有目共睹,可自封公之後,他卻備冷落,反而是屁本事沒有的李景隆越混越好,他心理有落差很正常。
李青理解藍玉的心,但並不妨礙他看不慣這廝,心說:就你這狂妄勁兒,若不是有太子妻舅這層關係,老朱就算不殺你,也得把賞你的東西全收回來。
藍玉打仗真的頂,但也真的狂。
李青想了想,「我問你,別人收多義子?」
「三兩個吧!」
「你收多?」
「……」藍玉一滯,他的義子可就海了去了,數量多他都算不過來,支吾一陣,悶聲道,「昔日皇上也收了很多義子。」
藍玉這話說的平常,但若是被有心人聽了去,這廝絕倒霉。
李青目一凝,沉聲道:「怎麼,你要學皇上。」
「我……」藍玉臉倏地一變,也顧不上生悶氣了,「李青你可不能坑我啊,我是那個意思嗎?」
李青苦笑搖頭,「你放心,我不會說的,可是藍玉……」
他認真道,「你現在明白皇上為何冷落你了吧?」
「為何……」藍玉怔了怔,「你的意思是,因為我收了太多義子?」
李青點頭,「沒有帝王會喜歡一個模仿自己臣子。」
「我…我收義子是為了打仗。」藍玉總算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,連忙解釋,「真沒有不臣之心啊!」
「所以到現在你依然是涼國公,不然你早就涼涼了。」李青道,「不過,即便拋開這個原因,僅是你的那些義子,打著你涼國公幌子狐假虎威,皇上也會生厭。」
李青嘆道:「相識一場,我也不願見你遭難,言盡於此,至於你聽不聽,就看你自己了。」
藍玉無言,沉默許久,起抱拳一禮,「謝李兄良言相贈!」
……
李青依舊過著悠閑的生活,而藍玉回去后沒多久,就和大量義子解除了關係,只留下不到十個義子,行事也收斂許多,不再那麼囂張。
大明持續利好,北平、大寧、大同等地皆有元人投奔,數量雖不算多,但形勢持續利好。
有好消息,自然也有壞消息,驤不滿現狀,再次拔高錦衛的影響力,將近乎結案的胡惟庸案,再次搬了出來。
一時間,逐漸趨於平靜的朝堂,再起波瀾。李青勸了幾次,但後者聽不進去,還說他如今位高爵顯,自然無無求。
李青無奈,只好勸朱元璋。
不料,朱元璋卻道,「標兒太過仁厚,咱不在死前幫他清除這些不法勛貴、悖逆大將、貪污吏,日後他坐上皇位,將舉步維艱。」
李青靜默無言。
……
似箭,日月如梭。
時間總在不經意間溜走,如白駒過隙,轉瞬即逝。
洪武二十一年,儘管李青使勁手段,仍是沒挽回古思帖木兒的生命。
至此,北元徹底終結!
而隨著這位皇帝去世,融合事宜也到了極大阻礙,自洪武二十一年之後,再也沒有元人投大明懷抱。
但大明這幾年的付出,也並非作無用功,元人雖然因為自己皇帝的死,對大明產生了疏離,卻也沒有進犯大明邊疆。
朱元璋厚葬了北元皇帝,而後修訂了新政策,如:加大茶馬貿易,收購人蔘、雪蓮等藥材,收購皮貨……
等等措施,大大緩和了雙方關係,畢竟劫掠大明,付出的本也高,有生意可做,他們也不願把腦袋別在腰帶上討生活。
和平對大明帶來的利好實在太大了,百姓日益富足,經濟越來越好。
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,但朝堂上,卻是雨腥風。
員個個膽戰心驚,理政務的效率也低下許多,朱標的力更大了,已經有了早衰跡象。
李青不敢怠慢,針灸、葯湯、甚至暗暗以真氣治療,好一通忙活,總算是將朱標狀態扭轉過來。
但生理上的病李青能治,心理上的他就無能為力了。
因為朱元璋的殺戮,父子倆經常吵架,但每次都是朱標敗北。
李青多次勸諫,但老朱本聽不進去。
甚至還常稱:國之儲君,若連這點力都承不住,那以後也不要當皇帝了。
朱標很剛,也時常回懟過去,稱:這太子不當也罷!
結果,換來的卻是老朱的一通臭罵。
朱元璋老了,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,兒子是什麼人他太清楚了,生怕兒子會因仁慈壞了大事,不在死之前為兒子把路鋪得平坦坦,他死了都不閉眼。
這是父親對兒子深沉的,可這位父親,卻忽略了他的這份有沉重。
朱標本承不住,神力越來越大。
李青坐不住了,恐嚇老朱再這樣下去,太子有生命危險。
朱元璋果然上心,把太醫院的太醫一腦全請來,給朱標檢查。
可太醫得出的結論,卻是太子無恙。
於是,李青被打了一頓板子,關了一個月的閉。
朱元璋則是繼續他的鋪路大計,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,這短短五年時間,被胡惟庸案牽扯進的功臣有一公、二十侯,連坐、死罪、流放的有上萬人。
朝中文臣更是整個換了個遍,找不到一個老面孔。
開國功臣之首,七十七歲高齡的李善長,也未幸免於難,於洪武二十三年被拉上了斷頭臺。
一家七十口,除了長子李祺和他的兩個孩子,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,流放江浦,余者盡皆被殺。
臨安進宮哭訴,卻被朱元璋狠狠訓斥,想不開,回去后就上吊了,還好被下人及時發現救了回來。
朱標聞訊徹底發,直接跟老朱開撕,最後更是上演了全武行。
她是簪纓世家的嫡長女,生而尊貴,國色天香,姿容絕世; 上一世,她傾盡所有,助他奪得天下,卻換來滿門抄斬; 上一世,害她的人登臨鳳位,母儀天下,榮寵富貴,而她被囚冷宮,受盡凌辱; 重生于幼學之年,她再也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,一身醫術冠絕天下,一顆玲瓏心運籌帷幄,謀算江山; 這一世,她要守護至親,有仇報仇,有怨報怨; 這一世,她要讓那個縱馬輕歌的少年,無論刀光劍影,都長壽平安!
軍醫白清靈穿越成端王妃,就遇上丈夫虐妻奪子,姐姐頂替她功勞的厄運,還意圖亂棍打死她腹中另一個胎兒,要她成鬼!她誓言——我若回歸便是你們的死期!五年后,她以鬼醫身份攜女寶回歸,卻不料,榮王五歲的兒子傷重,她入府救治;太后病危,她把太后從鬼門關拉回;貴妃難產,她刨腹取子;從此一戰成名,將渣渣們踩在腳下。然而,在她從宮門出來時,五歲男寶抱著她大腿:“娘親。”白清靈驚愕:“我不是你娘親。”男寶:“父王說你救了我,我叫父王以身相許,報答娘親的救命之恩!”白清靈驚愕,發現她的女兒正抱著榮王大腿喊:“父王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