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一百五十九章 劉仁懷進京

《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》第一百五十九章 劉仁懷進京

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寒冬臘月。

 每年到了快春節的時候,京城里一向是最熱鬧的。

 因為各地的員們都會陸陸續續進京。

 有的是為了公務,有的是為了跑門路……各種原因都有。

 員們來到京城里,肯定不可能是一不拔,他們或多或都有額外的收

 這些人發財了,自然不能忘記在京里的上們。

 于是吃喝玩樂、風花雪月的場面就是非常的熱鬧。

 這肯定是非常不好的陋習,可這種陋習,古今中外一直都有,以后也有,永遠都不可能完全斷絕。

 而且在這古代,大家都要講究一個面。

 那些法家子弟們在這方面都不算多麼苛刻,只要你的錢不是貪腐和靠著剝削老百姓得來的,他們一般都視而不見。

 所以其實這些員們大部分都是接的商人們的孝敬。

 他們都不用給商人牟取太多的好,只要不卡著商人們的生意,同時為他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方便,那就足以讓商人們激不盡了。

 今年比起往幾年來,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。

 那就是劉仁懷京了!

 對!

 就是江南總督劉仁懷,這個天下第一總督!

 之所以說是最大的變化,是因為江南總督劉仁懷,在五年之前京過一次之后,就再也沒有回京城過了。

 倒不是他犯了什麼錯,或者是朝廷不愿意他京,而是天下每一年都遭遇了災害。

 不是天災,就是人禍

 比如是大洪災、蝗災、河道堤壩崩壞、漕運糧食被賣、倭寇侵……等等。

 江南是大康賦稅的第一場所,沒有江南的資來支援,帝國將會迎來極大的困難。

 而劉仁懷坐鎮江南,則是一切賑災和支援的最大保障。

Advertisement

 也正是由于他殫竭慮的策劃,帝國才得到了眾多的錢糧支援,一次又一次的渡過了難關。

 當然最慘重的還是去年倭寇的侵,不但把浙江和福建打得破碎不堪,而且三分之一個江蘇,也同樣被禍害得不淺。

 這一切的善后工作,還有災后重建工作,也只有在江南一言九鼎的劉仁懷才能做得了。

 事實上,劉仁懷做得非常好,才過了一年時間,今年的江南就已經恢復得七七八八了。

 但是問題也來了。

 江南想要徹底的恢復,肯定不是一年就能做到的。

 哪怕是劉仁懷,也需要兩三年的時間。

 按理說,劉仁懷在完這些工作之前,他都會和之前一樣,不京,不浪費時間的啊。

 偏偏在今年的臘月,劉仁懷便公開的京了,這代表著什麼?

 京城里面,從來都不缺民間文淵閣閣老們。

 高談闊論朝堂大事兒,向來是京城老爺們的傳統。

 大家為這個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。

 很有代表的一個觀點便是,劉仁懷要閣了!

 誠然,現在不是劉仁懷閣的最好時機。

 首先是京里的大佬們沒有給他騰出位置來。

 四位丞相里面,鐘昶和馬浩秋正是經驗最富,最有能力理手頭事務的人。

 葛松道就不用說了,去年剛剛才頂替犯事兒的南宮忌閣,未來十年都不可能挪位置。

 年齡最大的正丞相曹儀,本來其實也可以退的,可這幾年大康于多事之秋,沒有把朝廷打理好之前,曹儀不可能走人。

 不然落下這麼一個大的爛攤子,誰擔負這個責任?

 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增加一個丞相,畢竟當今皇上的爺爺當政那時,最多時一共有七個丞相,現在加了劉仁懷一個,都才只有五個而已。

Advertisement

 但這麼做起來,總覺得讓人有點尷尬。

 依照劉仁懷的能力、威和資歷,只要他一京,就應該是名正言順的直接升任閣老,為副相,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多增加一個。

 要增加,也是別人增加才對。

 不然你豈不是侮辱了人家天下第一總督劉仁懷?

 但是呢,事不能只從一個方面來看。

 現在絕對不是劉仁懷京的最好時機,但如果你看到了皇帝的境,以及他想要做的事,就能明白一些緣由了。

 皇帝想要立太子,但朝廷大臣們堅決不同意,所有的丞相、大學士、尚書、將軍們都反對。

 這就有點尷尬。

 景和帝自己肯定不可能和大臣們對著干,那會極大的損害皇家和朝廷的聲譽。

 況且他又不是那種剛到底的人。

 所以在看到大家都不贊同的況下,皇帝就像要找援軍。

 找誰呢?

 這個天下,有誰最合適呢?

 其實有兩個人。

 一個苗炎,另一個劉仁懷。

 苗炎是帝京府府尹轉任漕運總督的,自又是法家重臣,無論是威還是資歷,在天下都是數得上號的。

 否則皇帝也不會把整頓漕運的重任給他。

 如果是苗炎回來,跟皇帝一條心,那麼皇帝無疑會多很大一助力。

 至在京城里面來說,長年擔任帝京府府尹的苗炎,有著崇高的聲,他能帶許多人的傾向。

 可問題在于,苗炎本就是堅決反對景和帝提前立太子的,他甚至早就上了一份奏折,叱責景和帝不講規矩、隨心所、“實乃庸君之像”。

 好吧。

 這樣的刺頭,景和帝本不敢招惹。

 所以景和帝能找的援軍,只剩下了劉仁懷了。

 說起劉仁懷和景和帝的關系,遠遠沒有什麼君臣之間那麼簡單。

Advertisement

 景和帝就位的前一年,先帝就進行了一次科考,那一次的科考狀元做鐘昶,也就是現在的那一位副相。

 然后景和帝即位的第一年,按照慣例,皇帝第一年登基,會有一個“恩科”。

 就是加一場科舉考試。

 而景和一年恩科考試的狀元郎,他當年只有十五歲,名字就做劉仁懷。

 看看吧!

 劉仁懷就是天子門生,而且是第一個,絕對是景和帝嫡系之中的嫡系。

 這個第一的意義非同尋常,恐怕也是最開始劉仁懷運亨通的最主要因素。

 但劉仁懷自己也很爭氣,一路在翰林院、大理寺、六部歷練十年,然后外出任職知縣、知府、邊塞將軍、布政使、巡……最后直到為江南總督。

 每一步劉仁懷都踏得非常穩當,絕對沒有一躍為大兒的那種拔苗助長。

 因此,他一直是最得到景和帝的關注的,在他三十多歲就被派到江南總督任上,那就是一種絕對的信任。

 也是這種信任給皇帝換回來了巨大的果。

 有人說過,倘若這幾年不是劉仁懷在江南治理得很好,江南未必有那個實力和能力支援全天下,更不可能行得如此快速和全面。

 所以劉仁懷才是公認的未來丞相。

 正的。

 甚至于有一種說法,劉仁懷是景和帝留給太子的托孤重臣,至可以輔佐太子十年以上。

 可惜的是,現在景和帝的三個兒子全部報銷,只剩下了兩個剛剛出生的娃,就顯得很尷尬了。

 劉仁懷已經四十八歲了。

 這幾年各種天災人禍耽擱了他,要是再隔幾年京,都要超過五十歲。

 哪怕是他老而彌堅,到六十歲也就只有十年時間。

 十年的丞相生涯,對于劉仁懷來說,絕對是委屈了。

 故而這一次皇帝讓劉仁懷回京,除了讓劉仁懷站在自己一方力以外,說不定還有補償劉仁懷的心思。

 ……

 柳銘淇也知道了這個消息。

 劉仁懷京的時候,雖然很低調,但卻還是到了很鄭重的歡迎。

 鐘昶就親自去了,馮玉強也去了。

 這兩位大佬都是劉仁懷在翰林院時的至好友,于于理都該去。

 但他們兩人的份非常敏,所以他們親自去迎接了之后,許多人就已經曉得了結果。

 那便是劉仁懷的閣勢在必行。

 他這一次肯定是因為皇帝的命令而回來的。

 景和帝沒有跟柳銘淇說起這事兒,但柳銘淇卻也明白一點皇帝的心思。

 就算柳銘淇說的話打了景和帝,景和帝還是在做好準備。

 兩三年之后再立太子,實際上也是一種違規的行為。

 丞相們不一定能同意。

 所以劉仁懷站出來就很有必要。

 以劉仁懷的人脈和手段,他只要力皇帝,再加上皇帝自在“紅薯救國”事件之中,得到了海量的名義,這事兒說不定能輕松一點過去。

 嗯。

 顯而易見的,因為擔心被從中作梗,像是苗黑子這樣的人,在大局已定之前,肯定不會被召回京的。

 這樣也好。

 柳銘淇也不想看到苗黑子在京城。

 漕運衙門船廠的各種大船制造,只有苗炎在,才能順利的推行下去。

 柳銘淇的大航海,你沒有了堅固的船,沒有大型的炮艦,還來什麼的大航海啊?

 為了大康的未來幾百年,就得多辛苦一下苗總督你啦!

 對了。

 劉仁懷這麼一離開,留在江南的就是蘇了。

 想來也只有蘇繼續在江南,才有可能把劉仁懷的各種政策蕭規曹隨的執行下去吧。

 皇帝和文淵閣肯定得給劉仁懷這個面子。

 而且人家蘇也是朝廷著力培養的下一代閣人選啊!

 那麼這位浙江巡就會一躍為大康的第一總督,未來的榮耀也是不可限量的!

猜你喜歡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

問題反饋

反饋類型
正在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