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續被謝遷謝前輩教訓了幾段,方應仍舊一言不發,看似是愧的無言以對。對此謝遷難免暗暗得意,眉微微揚起,心也好了不,突然襲擊式的穿方應的圖謀,揭了他的皮是一件很愉快的事。
即便有幾個看在方清之面上想替方應說幾句話開的人,最終也閉上了。因爲讓年人吃一次教訓,也不算是壞事,廷終究與其他地方不同,尤其與科道不同,讓方應早早悟出來,對他其實利大於弊。
方應臉上的紅漸漸退去,左顧右看後嘆口氣,沒頭沒腦的嘀咕了一句:“這是你我的”
隨即他對詹事劉健抱拳爲禮道:“諸君稍待片刻,再下去去就來。”幾個與謝遷相近的人輕聲鬨笑,只當方應要逃避了,不過這個逃法實在拙劣。
只見方應回到廊上,那裡擺著桌案和紙筆——這是屬於方應的攤子,作爲負責記注的人,肯定要有紙筆候著。
然後又見方應立定桌案後方,快速研磨提筆,然後便筆走龍蛇的在紙上寫起字來。文不加點的寫了兩頁紙,應該是一篇文章。
方應丟下筆,著文章重新走回來。他站在衆人面前,舉起了手裡紙張晃了晃,迎風嘩嘩作響,隨即很輕描淡寫的說:“晚輩寫了封奏疏,請求天子過問東宮學習之事,下旨讓司禮監配合東宮研修時務”
方應的話,頓時像是一聲炸雷在人羣裡響起!衆人齊齊驚愕,這方應是瘋了嗎?
衆所周知。眼下天子廢掉太子決心已定,天子與東宮之間的關係非常敏。而司禮監慢待太子,很大可能就是天子在背後縱容,說不定就是天子親自指使,至也是天子默許。
方應直接找天子去要說法。和與虎謀皮有什麼兩樣?更何況天子心中不待見太子,此時上疏爲太子爭奪權益,除了招致天子惡外,對方應能有什麼用?
故而方應如果真上了這封奏疏,幾乎可以肯定必然要犯天子。有沒有壞事不知道,但肯定沒有好事。本就是有風險無收益的事。
當然,假如東宮能繼位登基,這樣的冒險也不失爲長遠投資,即便一時慘敗,但也能笑到最後。
可是從當前局勢來看。東宮被廢幾乎無可避免。前一陣子百大規模聚集左順門外,爲了東宮國本諍諫,最終也沒能挽回局面,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阻止天子的決心?
閣三人裡,萬安和彭華狼狽爲,本就是推換太子的主力軍。劉吉雖然反對,但意志也不大堅定,指他殊死抗爭是指不上的。或者說就算他殊死抗爭也沒用。
若非事態至此,東宮上下也不至於意氣消沉,只等著分行李散夥了。至於將來是沉淪翰苑著書立說。還是歸東山採花,將來再說了。
這種時候還能冒出方應這樣仍然激進的人,還真有點異數。所以在衆人眼裡,方應上這份奏疏,雖然正氣凜然、節義高重,其實完全得不償失。簡直不可理喻,直臣諍諫也要有限度的!
想來想去。也只能理解爲方應利令智昏,想刷聲想瘋了。或者是方應年衝。不得刺激,被謝學士兌了幾句,就臉紅脖子的炸了。
“方應還是太年輕啊,謝學士三十餘歲便榮登東宮講已經夠年輕了,方應比他還年輕,年輕人之間就是容易激出火花”衆人心裡幾乎是同時想道。
對政治形勢稍有了解的人都能判斷出,方應上了這份奏疏後,只怕要和他爹似的,直接去邊荒州縣吃沙子了,說不定還會來個榆林二次遊。
至於謝遷,大概想的是“要上趕上,不上是小狗”,只不過開始講究面含蓄,不想表現出打落水狗模樣,沒有真如此出聲冷嘲熱諷。
方應將衆人神看在眼底,冷冷一笑,突然轉向謝遷,將奏疏文稿對著謝遷揮了揮,“剛纔到謝前輩教誨,晚輩深愧,決心做件實事。但人微言輕,敢請謝前輩一同聯名如何?”
謝遷愕然著方應,一時間竟然失語了。別說謝遷,就連周圍其他人此時也好像了驚嚇。
等回過神來,謝學士死死盯著方應,眼睛裡憤怒的要冒出火來把方應燒死。方應自己作死,還想拉著自己一起同歸於盡不?
很珍惜自己的謝學士當然不肯答應方應,誰願意陪著方應一起去死?但如果拒絕了,又該怎麼向別人解釋?
不管怎麼說,這是一封爲太子爭取重要權益、佔據了道德大義的奏疏。自己拒絕了它,確實是很現實的選擇,但從道義上說不過去。
想至此,謝學士真想大罵一句,道德綁架真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!
在另一邊,方應雖然表面鎮靜自若,但其實心裡也很張,以謝遷明哲保的品,應該不敢答應自己聯署罷?
如果謝遷真是敢搏命行險的剛直之人,當年也不會看著父親坐牢而坐視不理,這幾年也不會放不下段臉皮和自己死磕。
但方應也知道,自己這樣做算是豪賭,這謝遷要是真敢答應自己聯署,那自己就徹底傻眼瞭如果不是被謝遷兌的下不來臺,他也不會這般冒險。
所以方應說話也是收著點說的,沒有說出“想必以謝前輩的高潔人品,不會拒絕晚輩請求”這種話。就怕說的太過了,反而極必反刺激謝遷答應。
謝遷足足沉默了片刻,知道不便親自答話,便擡起頭張四周,意圖暗示別人來幫腔。但卻發現不知何時,夠資格的同僚們悄悄遠離了幾步同僚們看向自己的目裡,或許有同,有鼓勵,有輕蔑,有嘲笑,唯獨沒有出面幫腔的意思。
誰還能看不出來,方應手裡的奏疏就是一個大炮仗,丟給誰接著誰就倒黴!方應已經不惜骨碎了,但別人還惜命!
方應能找謝遷請求聯名,當然也能找別人。若離得太近,或者手此事,沒準下一個倒黴的就是自己。()
ps:酒醉後做夢斷更被罵,凌晨五點驚醒起牀碼字,靠!我真是神經病!